“应然•实然——高校公益教育的创新探索”第三届紫江公益教育论坛精彩回顾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出席并致开幕词,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处处长张静、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兼总裁程刚、光辉国际全球资深合伙人何江颖、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等嘉宾参会并发言。
▲论坛由陈琳主持
论坛由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发起人陈琳主持。陈琳提出,紫江公益慈善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搭建业内交流平台,提高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希望通过本届论坛促进行业内学者专家的对话,分享公益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沉淀,给中国的公益教育带来新的思路和启发。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在开幕致辞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公益慈善事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意义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对于公益人才专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
童世骏介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在慈善公益人才培育上起步较早。2017年初,在紫江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开设了较为系统的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课程,截止2019年10月,累计近800人次参与修读。
童世骏表示,公益教育是公益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公益教育的开展与华东师大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相契合的。紫江公益慈善中心的发展应与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同步推进,使公益慈善教育成为华东师大的优良传统。
光辉国际全球资深合伙人、亚太区生命科学行业董事总经理何江颖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发展和培养公益人才的领导力”的演讲。她提出,伴随着大数据及其它先进科技而来的趋势将重塑非盈利组织的格局。但资源有限、战略目标及绩效指标缺乏、人才需求不适配等问题对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提出很大考验。对此,何江颖提出,新形势下非盈利组织的领导者和从业者并非纯粹以业务为导向,应兼顾社会创新和社会影响力,须不断提升相应的驱动力及个人能力来应对发展下的挑战。
▲何江颖作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围绕公益人才教育展开了多维度的探讨,嘉宾分别从研究机构、实务机构与政府的层面贡献了自己的视角。
①当前公益界人才缺口较大,尤其需要复合型人才:
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处处长张静指出,上海的基金会资金已有两百多亿,这为培育和引入跨界人才提供了较为有利的保障。张静认为,政府需完善顶层设计,搭建好人才孵化平台,在公益人才培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高校公益教育创新模式“主题讨论中,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提出:慈善的终极目的是塑造“完备的心灵”,实现“人的现代化”。他建议围绕商业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三个创新,实现公益事业和人的发展的双重使命。
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健认为,高校公益慈善教育需从政策设计、课程体系研发入手,同时需加强高校与公益实务界的合作,共同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公益新人。 业擎社创中心研究员、合伙人张利则认为,公益人才培养应当从行业上游、具体项目、人才深加工和人力资源配置等多方面提高。
▲高校公益教育创新模式主题讨论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资助者圆桌论坛秘书长李志艳、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吕全斌、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公益慈善管理学院教授谢家琛、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杨晔参加了“公益人才需求与高校教育匹配”圆桌论坛,并就公益人才培养命题下高校教育与实务机构的合作共进展开了深度对话。
论坛最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作闭幕致辞。
文军在发言中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专业方法的训练,唤醒整个社会的良心和善心。
此次论坛以高校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的对话为基础,与会嘉宾从更加立体与多维的角度,分层次、分领域地探讨了我们需要怎样的公益人才以及公益人才培养的可能样貌,很好的呼应了“应然”与“实然”的论坛主题。同时,他提出了对未来的寄望,希望在此次论坛的基础上,明年的公益人才培养论坛能够有更富差异化发展的研讨。